西安交大科研人员在《循环研究》发表封面文章 揭示慢性肾脏病的潜在治疗新方法
尽管有现有的临床管理策略,但慢性肾脏疾病(CKD)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这需要新的解决方案。CKD中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与普拉梭菌缺失已有报道。然而,关于普拉梭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是否和如何可以作为一种益生菌治疗CKD的机制仍不清楚。
10月14日,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李宏宝副教授/康玉明教授联合美国托莱多大学Bina Joe教授和杨涛教授在心血管领域顶级期刊《循环研究》(Circulation Research)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研究成果,揭示普拉梭菌可通过丁酸盐-肾脏GPR43轴减轻CKD。该研究评估了2个独立CKD人群的微生物组成,以寻找所有潜在的益生菌。接下来,作者研究了在小鼠CKD模型中补充这种益生菌是否可以恢复肠道-肾脏稳态,并通过其抑制肾脏炎症、改善肠道通透性和肾功能的效果进行监测。最后,还研究了益生菌诱导的有益结果的分子机制。
该研究观察到,在西方(n=283)和东方(n=75) CKD患者中,粪便杆菌显著减少。补充普拉梭菌可减轻CKD小鼠的肾功能障碍、肾脏炎症,并降低血清中各种尿毒症毒素的水平。这些都与改善的肠道微生物生态和肠道完整性相结合。此外,还证实了普拉梭菌衍生的丁酸盐对肾脏的有益作用是通过GPR (G蛋白偶联受体)-43诱导的。通过使用小鼠CKD模型,作者发现普拉梭菌在CKD患者肾功能恢复中具有新的有益作用,这至少部分归因于肾脏中丁酸盐介导的GPR-43信号。该研究为利用普拉梭菌治疗CKD的潜力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本工作从肠道微生物角度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利用共生的普拉梭菌作为一种益生菌来治疗CKD。西安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李宏宝副教授、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徐梦露博士、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徐旭东教授和唐余燕博士为本文第一作者;西安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李宏宝副教授、康玉明教授、美国托莱多大学Bina Joe教授和杨涛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西安交通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和第一通讯单位。该工作与西安交大一附院蒋红利教授、公卫学院韩蓓教授合作完成。
李宏宝副教授/康玉明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宿主肠道微生物在高血压、慢性肾脏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通过与蒋红利、Mohan K Raizada、Bina Joe、杨涛等团队多年合作,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阐明了肠道微生物-脑-肠轴可能持续参与高血压的跨代交流,并从肠道微生物角度揭示了运动训练改善高血压的潜在机制。
文章链接: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CIRCRESAHA.122.3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