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悦存: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深耕半导体材料领域
“能够脚踏实地从国家需求出发,一辈子真真正正解决材料领域的问题,对得起自己的科学事业,这是很有意义的。”王悦存如是说。
这位矢志深耕于材料领域的青年学者是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王悦存,近日,她入选学校第八届“十大学术新人”。作为一名年轻的副教授,她已在微纳尺度半导体材料力学行为方面研究了9年。她的付出和汗水都凝结在了科研成果中,近5年的时间里,她的相关研究成果在《科学》《自然材料》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部分研究工作被《科学》《自然材料》专栏报道。目前,围绕国家对半导体材料前沿性基础研究的重大需求,她已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其中1项实现成果转化。这些耀眼的成绩单对于王悦存而言,仅仅是在科学前沿孜孜求索的起点,追求真理、永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将陪伴着她走得更远。
邂逅材料,一往而深
王悦存和材料的故事要从她高中时期讲起。那时她便觉得,高分子化学材料有着奇妙的吸引力。正是这份来自心底的召唤,让她后来毫不犹豫地选择在西北工业大学攻读材料专业,并坚定地一路前行。“学理科的人常常笑谈,生化环材是‘四大天坑’。但我认为,不同专业都有各自的特点,满足社会发展与国家需求,才是每个专业最高的存在价值。”王悦存如是说。
在西安交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她主要进行微小尺度材料力学行为的研究,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摸索到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探索先进半导体材料在微纳米尺度下的力学特性及形变机理。“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电脑、手机等高科技产品,而半导体材料是整个电子工业的支柱材料,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随着器件的小型化发展,要求半导体‘身兼多职’,既作为功能材料又作为承力的结构材料,而小尺度材料的力学性能与宏观材料有很大差异,无法通过直接外推得到,需要进行系统化研究。”王悦存解释道。
为此,她所在的团队利用超高分辨率仪器对微纳米尺度的半导体材料进行定量力学性能测试和结构演变过程的实时观察,以准确了解、判断半导体材料的承载能力和极限,从而为芯片、半导体器件的设计开发、性能评估、失效分析等提供支持。
目前,西安交大材料学院在微纳尺度力学性能测试方面已走在国内乃至世界前列,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承担了多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获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这些成果离不开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与付出,而王悦存正是当下科研路上的接棒人。她谦逊地说:“我们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实现了一步小小的突破,团队的厚积薄发是在科研道路上坚持的必然结果。”
致力科研,坚定向前
博士毕业后,王悦存选择留在母校西安交大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她说:“选择从事科研是我遵从了心底最真实的声音,虽然非常辛苦,但当在实验室观察到一个新现象,解决了一个新问题或是提出了一个自己的新理论,所获得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是无可比拟的。”
她认为,好奇心是从事科研工作最珍贵的品质,而勤奋与热爱是支撑一切的动力源泉。“在我看来,科研需要思考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背后的机制又是什么,有着洞察事物背后本质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否则可能只是浅尝辄止。”
王悦存坦言,在工作中也有过迷茫、有过徘徊,是导师单智伟教授、马恩教授等众多师友的鼓励给了她更多的信心,“单智伟教授‘手把手’将我带上科研的道路,这些年来,看到前辈们将科研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与荣耀,他们的科研激情与爱岗敬业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让我更加坚定地砥砺前行。”
西迁精神,代代相承
入职西安交大后,除了日常的科学研究外,王悦存还承担着教学工作,她努力在创新纵深与基础教育间探索着平衡之道。
“教师一定要把握科教的平衡,不能只埋头科研不面向学生,更不能只教课不做科研。学术前沿领域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只教授前人的知识,学生在日新月异的变化前就会失去勇立潮头的竞争力。”王悦存认为,正所谓教学相长,一方面,教学工作是对知识广度的拓展,能通过学生的反馈引发更多思考,从而更新对自身的知识认知;另一方面,从事科研能够关注到相关领域最新的前沿动态,在课程中融入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不是照本宣科。
王悦存还十分注重课程思政,会将西迁精神融入教学之中。“我从2013年硕士入学后逐渐了解到西迁精神,当年交大西迁促进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为西部乃至国家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西迁老教授们牺牲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优秀品质深深感染着我。”她希望通过实例引起学生对于西迁精神的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政治觉悟,培养学生心怀“国之大者”,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潮流中。“我想不管什么时代,‘从国家出发,从学生出发’都应成为教师与科研工作者的初心使命。”
秉承着如此理念,王悦存所在团队聚焦材料表界面力学及腐蚀相关的前沿性基础研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关键基础材料,为助力国家高性能材料研发及工业化生产作出自己的贡献。
王悦存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自当胸怀大格局,昂首阔步向前行。作为交大学子,应拥有更大的格局、更长远的目光,将自己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紧密结合,脚踏实地从国家需求出发,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