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淼冬、徐婉珠:使命在肩扛起责任,一生无悔扎根西部
60多年前,有这样一群人,从条件优越的东南而来,怀抱着“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宏图大志,用青春和汗水浇铸了一所大学;有这样一群人,你可能不知晓他们的名字,却一定了解他们知识报国、艰苦创业的精神。为了国家建设,一大批交通大学教师响应党的号召,义无反顾地从黄浦江畔迁至渭水之滨。他们胸怀大局,无私奉献,践行国之所需我之所向;他们弘扬传统,艰苦创业,培养一批批国之栋梁。他们“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立身大先生,成就大团队,谱写时代之光。
扎根西部 矢志不渝
在外国语学院的发展历程中,就有这样一批令人敬佩的西迁老教授,他们为了国家的外语教学事业奉献一生,无怨无悔。周淼冬和徐婉珠夫妻二人就是其中的代表。
周淼冬回忆,当年自己响应国家号召到大连上学,作为支援抗美援朝的军事翻译储备力量,后来大学毕业,因国家缺少俄语教师,随即来到交通大学任职人民教师。1956年8月,周淼冬和徐婉珠回到故乡江苏宜兴,处理掉家中的一切,于9月下旬带着母亲和上初中的妹妹,告别鱼米之乡的江南,他们搭乘5个多小时的轮船到达无锡,接着登上西去的列车,经过两天一夜的旅程,到达西安。刚来的时候生活饮食与家乡差异太大,有诸多不适应,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但徐婉珠说:“是党和人民培养了我们,党和人民需要我们,西迁西安,我从来没有后悔。”这一句无悔承载了60余年的峥嵘岁月。
勇担使命 奋斗不止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急需外语人才,西安交大外语教师虽主修俄语但都具备一定英语基础,经过高强度学习和提高培训,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以最快速度开展英语教学工作。
自改教英语后,学院外语教研室教师团队阅读了200多册英、美和苏联出版的英文科技书,剖析研究科技英语常用词汇的用法、功能、表达方式和典型例句,整理制作了20多箱手写教学卡片,为教学和科研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还根据学生学习特点着手编写英语教材和读物。
1976年,应北京商务印书馆的邀请, 外语教研室集合全室力量编著出版了《简明英汉科技词典》,1983年修订一次,后来再版数次。
1985年,国家教委颁布《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后,为了贯彻新大纲要求,帮助学生顺利通过国家四、六级英语考试,在西迁老教授的带领下,大力推进教材建设,编写出版了《大学基础英语读本》《四、六级词汇测试3000题》《阅读理解模拟试题》《英语词汇强化训练》等书籍。当时,兄弟院校尚无英语教科书,纷纷使用西安交大编写的教科书授课,使更多学子受益。1989年,西安交大英语教研室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和省级一等奖。
甘为人梯 奉献一生
周淼冬老师说:“对于我们这一代人而言,国家命运、民族兴亡与自身发展是浑然一体的。”所以不能仅仅满足于在家乡工作,而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自己的岗位上建设祖国、报效祖国。
为了上好一堂课,外语教研室的老师们集体备课,科学制定课程安排,细致编写教学设计,要精确到每个教学环节的具体用时。为了上好一堂课,外语教研室的老师们在没有教材、没有字典的情况下迎难而上自编教材,解说、例句、图表样样齐全,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求真的精神融入到每一个育人环节,用实际行动诠释教书育人的初心使命。
几十年后,徐婉珠和青年学子在座谈中追忆往昔,热泪盈眶地鼓励道:“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你们生在一个好时代,必将大有可为!”
峥嵘岁月,扎根西部无怨无悔;青春年华,投身教育矢志不渝。在梧桐道上,总能看到那些白发苍苍的西迁老教授身影,讲述着岁月如歌年代里的报国热忱,回忆着那些令人难忘的拼搏年华。新时代,广大师生更应传承西迁精神、扎根祖国大地、投身伟大事业、回答时代之问,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勇毅前进,在实践中淬炼自己,追求进步,不断奋进,不负时光,不负祖国和人民的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