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丝绸之路能源化工产学研用国际研讨会召开
10月29日,由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陕西省教育厅主办,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承办的2021丝绸之路能源化工产学研用国际研讨会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举行。来自中国、爱尔兰、瑞典、新加坡、阿联酋、巴基斯坦等国家能源化工领域的院士、专家、企业家及能源化工领域产学研用国际合作导师及学生共计200余人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参加会议。
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高岭、对外合作交流处处长文通,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生勇,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席光,西安交通大学国际处、研究生院、化工学院、能动学院相关负责人出席开幕式。阿联酋哈利法大学副校长Steve Griffiths,新加坡工程院院士Neal Tai-Shung Chung,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Henry J Curran,瑞典隆德大学资深教授Bengt Sunden线上出席开幕式。西安交通大学化工学院魏进家主持会议开幕式。
席光代表西安交通大学向莅临现场以及在线参会的各位嘉宾、学者及师生致以热烈欢迎,向教育部国际司、陕西省教育厅对此次会议召开予以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在当前百年变局和疫情交织叠加,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的背景下,在应对能源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深化国际产学研用合作正当其时。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立足丝绸之路起点,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并在此框架下发起化工子联盟、能源子联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能源化工领域的教学、科研以及国际产学研用方面成效显著,期待此次会议取得新成果。
高岭代表陕西省教育厅对此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当前国际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合作应对挑战、实现协同发展、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和技术聚集的重要领域,其发展理念和模式也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产学研融合发展已成不可阻挡之势。西安交通大学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是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新形态的探索,是国际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以及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的典范。“未来,希望我们共同努力,为绘制好‘一带一路’精致细腻的‘工笔画’,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注入新的合作动能。”
Steve Griffiths表示,碳中和对控制全球变暖至关重要,中国已承诺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阿联酋近期也承诺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完成这份富有国际责任感的承诺,亟需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研究与创新。此次研讨会将志同道合的能源化工领域同仁聚集在一起进行学术交流与分享,对早日实现碳中和目标意义重大。Neal Tai-Shung Chung指出,当前地球面临清洁水短缺、能源成本高、全球变暖、健康医疗负担过重和空气质量严重下降等主要问题,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未来前景可期。
中方合作导师代表何茂刚简要介绍了能动学院国际产学研用合作现状及自身参与博士联合培养项目的指导经历,真诚欢迎各高校、企业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前来合作交流。外方合作导师代表Bengt Sunden在线简述了隆德大学与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在混合表面改性、纳米流体等领域的实质性合作成果,对合作伙伴的出色工作给予高度肯定。
与会嘉宾共同见证了“西安交大—中航光电液冷技术研发中心”“西安交通大学—西安泵阀总厂有限公司高压熔体过滤器流场分析及结构优化研究合作协议”“西安交大—泰山玻纤水性聚氨酯树脂乳液研制合作协议”“西安交大—广东佳纳新能源研究中心合作框架协议”等4个代表性合作项目签约。
大会收集了近年来的国际产学研用合作成果,评出奖项25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2项,并在会场通过海报展示了获奖成果,颁发了获奖证书。
开幕式后,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Curran、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生勇以及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杨玉森博士进行了三场学术报告。Curran从氢气、甲烷、丙烷的分子结构入手,分析了天然气和氢气的燃烧动力学机制及其对发展碳中和燃烧技术的指导价值。张生勇以《中国的“双碳”目标与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为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实现碳中和路径,催化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绿色制药技术的理论应用成果。杨玉森分享了华能集团在能源领域的成功项目,同时介绍了华能集团在供热、制冷、天然气、建筑材料、储能材料等方面的技术成果。
下午,来自国内外的数十名专家学者带来了针对“双碳”目标的能源化工前沿技术相关的主旨报告。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副总经理尚建选,陕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刘忠文,宁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郭庆杰,西安交通大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张早校,沈阳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赵震,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芮振华,西安交通大学能动学院教授黄佐华、吴江涛,巴基斯坦真纳大学副教授马扎尔·伊克巴尔以及西安石油大学教授李飞等10位专家学者分享了碳中和相关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