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计算机协会团支部在东西区食堂门口开展“反对网络暴力,共创和谐校园”大型签名活动,此次活动有计算机协会团支部主办,意在提高同学们的文明上网意识,纯洁网络文化,倡导合理利用网络。
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网络暴力根源很多,一有网民的匿名性,网络上缺乏制度和道德约束,二有一些网民的素质原因,三有社会的不公,四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滞后等等。
“很黄很暴力”事件,成了2008年初国内最受关注的网络事件。仅仅因为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了一句“很黄很暴力”,北京一名13岁的中学生成为“人肉搜索”的受害者之一,她的个人信息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全部曝光,网上还出现了大量“恶搞”其个人形象的视频片段……尚未成年的孩子在遭遇了“人肉搜索”的无妄之灾后,身心严重受伤。
然而,人人可以参与,让人人都能成为“网络侦探”的“人肉搜索”,依然是互联网上最为“一呼千应”的游戏。窥探网络事件、网络人物的背后细节、隐私、背景,也成为互联网上一些群体最为热衷的活动。
互联网专家指出,一般来说,“人肉搜索”的起因是一起事件,在雅虎、百度等传统搜索引擎上无法找到明确的答案,于是动员社会更多的群体参与搜索,提供信息的一种机制。这些事件可以是犯罪行为,如撞人后逃逸,或者是不违反法律,但为主流道德观所憎恶的行为,如丈夫婚外恋导致妻子自杀。
“人肉搜索”的对象几乎没有限制,物、事甚至人都可以称为搜索的“猎物”,但最具争议的还是对人的搜索。来自五湖四海、成千上万个人通过不同途径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个人进行搜索挖掘,很快就能掌握这个人的所有信息。“网络侦探”们在寻找事实真相的同时,往往也“人肉”出了当事人的照片、地址、电话、身份证号码等更多个人隐私。
由于互联网覆盖面广,“人肉搜索”的效率和成功率要比传统搜索方式高很多,热衷于此的网民往往通过“人肉搜索”成群结队公开评论,甚至通过各种方式入侵当事人的现实生活,已带有“网络暴力”倾向。
活动自10:30开始,就不断有同学参与。校园里,同学们或拿着乒乓球拍走向操场,或背着书包匆匆赶往校外,或悠闲地漫步于校园,但是他们都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在宣传幅上郑重地签下自己的姓名以表示对活动的支持。
签名活动的高潮出现在中午下课之时,横幅前很快聚集了大量参与签名活动的同学,计协的工作人员忙着给他们递签字笔。“反对网络暴力,共创和谐校园”几个百字碑黑色的线条填满,横幅的边角也没有留下空隙。
最后,活动圆满结束。
计算机协会团支部,计算机协会会旗
用来签名的横幅
同学正在签名
签满同学们名字的横幅
(计算机协会 供稿供图)